查看原文
其他

邓国辉:迈向大自然中的城市——背后的策略和设计考量

邓国辉 风景园林网 2022-12-08


 面对当今全球气候的恶化、海平面上涨、热岛效应和温度巨变的威胁,城市必须为下一代立下新的目标,以新的愿景来打造更美好的宜居城市。毕竟,人类不只是地球生态的旁观者,而是活跃的一份子。——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高级设计署长 邓国辉





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于3月28日圆满落幕。在3月27日的公园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上,IFLA亚太前主席、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高级设计署长邓国辉先生发表了题为《迈向大自然中的城市——背后的策略和设计考量》的演讲,演讲回顾了新加坡从“花园城市”到“花园中的城市”的发展历程,并对新的愿景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进行了梳理,引领人们近距离感受、体验新加坡最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——打造景观更自然的花园,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。




一、新加坡的前世今生——从“花园城市”到“花园中的城市”,再到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


新加坡在世界上有很高的知名度,曾经被称为“花园城市”(garden city)。别看新加坡面积小,总面积728平方公里,只是一个城市小国,却一直有着超前的绿化愿景。


比较闻名的“花园城市”的称谓,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。它的成功源于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的独立构想。他提出,要把新加坡打造成具备“第一世界”城市标准的东南亚绿洲,通过清洁、绿化的环境优势吸引世界投资和商旅,实现新加坡经济从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的跨越。


1963年,李光耀发起第一次种树运动,标志着新加坡未来参与绿化互动的兴起。此后,树木和灌木被广泛种植在路旁和道路隔离带上,路面绿化奠定了新加坡“花园城市”的基础。1970-1990年,城市美化项目引进多样和色彩丰富的植物品种,成为打造“花园城市”的重要一步。



随着“花园城市”成为现实,2000年,新加坡政府又提出了“花园中的城市” (city in a garden)愿景。这一愿景建立在“花园城市”基础上,进一步增强城市绿化和街景美观,强化城市国家的身份特征,通过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,发展升级“花园城市”,最终迈向世界级的“花园中的城市”。具体来说,就是将矩阵式的公园绿地系统、绿化系统和扩大的水域空间相互连接,形成网络化、一体化的回归自然的生态空间。


它的实现基于三个基本原则:一、使城市坐落于绿色无处不在的热带森林景观中;二、发展生机盎然的城市生态系统,使其在公园、花园、自然保护区和空中绿化无缝连接的绿色城市景观中蓬勃发展、欣欣向荣;三、让人们对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和社区有归属感和拥有感。


2020年,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兼国家发展部第二部长李智陞宣布,新加坡未来十年将增设200公顷自然公园,打造景观更自然的花园,并把自然连道延长至300公里,目标是把新加坡从“花园中的城市”升华为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 (city in nature)。



在这一新愿景的背后,是对增强升华国家自然系统韧性的高要求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国家因受到恶劣气候变化的袭击,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瘫痪,农业、生态、居住环境以及经济受到严重打击。一些沿海城市因快速发展,导致红树林以及海洋生态被毁,这也引起海水上涨,土地被侵袭和淹没。为了应对难以预测的危机,加强城市的气候变化韧性、生态韧性以及社群韧性,面积极小的新加坡必须秉承政府与人民齐心合力的宗旨,凭借之前打造的基础来升华绿化系统和景观功能,以此营造韧性,并以科学和循证方法设计每一块绿地。


目前,新加坡国家公园局有着以下的绿化管理数字:600万棵树木、350个花园与公园、330公里的公园连环道、3347公顷的自然保护区、94公里的自然生态街道、110公顷的屋顶绿化、1400个社区花园。


这些数字在未来5-10年还会大幅增加。


如何实现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这一愿景?就在2021年2月,新加坡政府公布了2030年新加坡绿色发展蓝图,为城市绿化、可持续生活和绿色经济各方面制定明确目标,加强新加坡现有的计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,希望推动公共领域、企业和个人在未来10年朝永续发展的目标迈进。



为了给岛国增添绿意,新加坡政府曾于2019年宣布在未来10-15年,增加1000公顷绿色空间,并将陆续开辟或重新发展超过300公顷的公园,并宣布未来5年的三大关键目标:①开辟占地超过130公顷的新公园;②重新发展约170公顷的现有公园;③呈现给人们更多青葱茂密的植被和自然景观。



二、规划和设计上的考量——三大关键目标背后的核心策略


(一)开辟工业区绿化


城市往往将发展重心放在商业、居住、经济和人潮活跃的地区,大多不会在工业区投资绿化。这是因为工业区一般处于人烟稀少、偏僻辽远的地方,就算工业的开拓和发展侵略了周边的生态环境,也多不为人知。也是因为这一点,工业区的街道和人的大小比例,设计得也很不舒服。其实,虽然普通公众不来这里,但景观和环境舒适度也必须考虑这一区域的上班人士。


根据调研和热学研究报告,工业区的热岛效应是非常高的。因此,要实现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这一理念,必须考虑工业区域的绿化发展,并对该区的环境进行改革,对工业建筑的设计予以提升。


开辟工业区绿化的设计挑战包括热岛效应和稠密建筑排建、低水质量、员工和水体以及自然环境的差距、地区与历史以及自然系统产生长时间的变化。因此,设计策略包含了升化水质和增强水淹没边缘、强化生态廊道、提升绿化建筑设计应付热岛效应、统筹兼顾工业运作需求和景观功能、引进休闲联通和娱乐设施。


由于篇幅关系,这里着重讲建筑设计和红线内的规划改良。工业建筑的顶层其实不需要青葱茂密的绿化,只要低维护的草坪就足够。建筑之间将行走空间和植树空间配合好,就可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环境。如果可以台阶式层叠,更能增强办公楼的绿化空间。除此之外,停车空间也是绿化的重要部分。从街道绿化延入到红线内,这样的绿化工业区就会融合成一片。


这设计背后的考量得关注适当的切割建筑体量、规划建筑朝向,以及行人、员工、水道和绿道的联通,将它们综合考虑其间。



上面的剖面图可以清楚地表达以上策略。


在新加坡,国家公园局和裕廊镇管理局已在几个工业区定下规划和设计蓝图,在五年内把这些工业环境改造成青葱茂密的景象。


现在的街景


未来畅想


(二)开辟生态保护区周边的自然公园


打造生态保护区周边的自然公园和生态廊道网络是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必有的策略。这些缓冲带和廊道不仅能成为鸟类和生态多样性循环的渠道,也是人们能在城市近距离接触和欣赏大自然的途径。这也是2026年目标的重头戏。



为何新加坡有那么多种类的鸟?除了新加坡处于东亚-澳大利亚侯鸟迁徙的飞行航线中,是这些候鸟的停留站之外,环境优美也是一大因素。


(三)重新发展约170公顷的现有公园


这里主要指的是提升公园系统的功能。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加强城市设施的韧性方面,公园内的系统和功能变得更为重要。公园必须考虑设计能带来可持续的发展,比如如何与水体以及排水系统融合,以植被土地为过滤层,缓解雨水流失,并保存到蓄水池。


新加坡一年四季潮湿炎热,树木和树冠的位置也可以适当提升户外的舒适环境。当然,公园的功能也需考虑社群和老百姓,使幼儿、中青年、年长者等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享受到相应的生态利益。


接下来是亲自然设计原则——视觉刺激、非视觉刺激、神秘感、风险元素、避难处、远景、反应变化的自然系统、非节律性的感觉刺激、舒适的环境温度、水的现象、感应亮影的变化、生物形态设计、自然物质的运用、丰富细节。


由于篇幅所限,具体细节不再赘述,但通过这些设计原则,大家可以想象它在审美、体验以及功能发挥上存在着巨大的可能性。


(四)呈现更多青葱茂密的植被和自然景观


这是以自然遗产、自然系统和生态栖息地的进化程度和联通为起点,启发街边和公园的植被品种和自然景观,包括以下三个步骤。


1.执行生态程序


在这一阶段,我们会做分析和规划,检查地貌、水文、水文(土壤)条件、地形和生态连通性等;确定实现生境区所需的地形、水文和地貌变化,例如水道、水草沟、池塘、洪泛区、丘陵和土堆、海滩沙丘等,然后定下明确的修复目标。


执行生态程序的目的是尽量挖掘现有的自然状况并适当处理和设计,以增强现有的生态价值。过于改良或进化的市区景观如果不符合原有的生态体制,我们就会因地制宜地定下应有的主题景观。如果修复目标可实现的话,我们会尽可能把生态修复到前一阶段或原有的生态系统。


2.栖息地修复


首先,我们会沿着水平平面和垂直平面规划植被结构。每个平面的栖息地异质性是允许生态利基多样性的关键。


•水平:公园内的栖息地组合,例如淡水沼泽、草原、林地等


•垂直:热带雨林结构有着不同层次,例如地面、灌木、下冠层、树冠和突冠层


•研究公园内和毗邻公园内现有的绿化/生境,规划新的栖息地改善/干预区域(例如红树林核心区周围的红树林缓冲区、新的沿海林区、与自然方式相结合的淡水沼泽带)



其次,在植被选择方面,我们会根据栖息地恢复目标规划每个栖息地区域的花式组合,例如使用特定栖息地发现的本地物种,以及在混合或新景观中使用特选外来物种,再根据每个栖息地类型的调色板创建种植计划。


最后,设计需要支持适合栖息地的物种恢复计划的绿色空间,让绿色空间作为独特的植物收藏。


3.生态审美组合


许多人可能会问,生态景观的审美和传统设计组合的花园能比吗?生态的美能让人眼前一亮吗?其实,如果我们可以到山脉、山谷、海湾、河川、竹林欣赏大自然的美和神秘感,答案是显而易见的,只是,风景园林师必须懂得抓住亲自然的原则,配合大自然的结构和应有的维护制度。


上面所介绍的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背后的策略和设计考量,其实都属于“再生设计”(Regenerative Design)。再生设计讲究对生态系统运作的深层理解,其解决方案追求恢复原地的生命支持系统和资源生化,因地制宜地把人引入其中,与大自然融合为一。


再生设计和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有着密切的关系,主要是强调人类必须和自然一起生化,不只减少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,更要重组城市基础,和自然系统一致配合。


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一半在于防护、增强和添加绿色空间,这是物理干预。一半是注重社群互动和参与,这是社会行为干预,而再生设计能把这类干预更深一层推进。


城市会跟随城市系统发展和更新,并越来越智能,但自然生态和自然系统往往无法在此自立生根,无法和人类真正融合。城市一旦有了经济基础,投资绿化改善环境就是必有的考量。



“大自然中的城市”最大的挑战不仅是要延续“花园城市”建设,通过植物绿化美化城市,柔和冷硬的城市环境,更重要的是注重自然生态遗产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,延续扩展至已有自然保护区之外、融入到城市的人居生活空间。而面对当今全球气候的恶化、海平面上涨、热岛效应和温度巨变的威胁,城市必须为下一代立下新的目标,以新的愿景来打造更美好的宜居城市。毕竟,人类不只是地球生态的旁观者,而是活跃的一分子。



——END——



回顾论坛精彩演讲,请点击“视频直播”(☜点击蓝色字体观看回放)


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字样,进入大会官网。


相关链接:

石铁矛:“碳中和”导向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碳汇

高裕江:中庸建构——现代建筑形态创新理论概述与实践案例研析

韩禹锋:探索与建树——中俄(苏)景观雕塑对比研究

王焰新院士:湖泊富营养化成因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

武重义:五戒、冥想与建筑

朱玲:动态更新与主动保护

蔺宝钢:公共景观艺术创作观

同济大学李翔宁: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

北京大学吕斌:面向实现碳中和的都市圈城乡连携生态路径
谷树忠:中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——新视角、新方位、新架构
沈利江:以设计之力推动中国养老行业进化
鲍达明:加强湿地保护,促进绿色发展

张建庭:风景优美 生态良好 历史深厚——以修复杭州新西湖为例


以城市之形思考


微信:chlaweb

网址:www.chla.com.cn

电话:010-88364851

010-88366270

邮箱:editor@chla.com.cn

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